80后高管,为何要给自己和妻子买墓地
日期:2025-07-04 09:45:02 / 人气:5
"他的墓志铭成为他人生的唯一自述。
我曾在国内某新一线城市采访过一位年轻的地产高管。
30岁之前,他就给自己和妻子买了墓地。他的理由是以后墓地的售价肯定会越来越高,公墓肯定会越来越拥挤,早点给全家的将来预留下回归宁静之所,实乃以较小的代价,保证了全家人百年以后可欣然相聚于地下。
他认为这是自己做的最满意的一件事。
这位高管身高1.86米,毕业于武汉体院,曾入选解放军八一青年集训队。他当运动员时体重只有70公斤,进入地产行业后体重暴涨,如今已是将近100公斤的人了。当运动员时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现在已经变得跟冯仑一样了。
在房地产行情看涨的年代,这位高管所在的公司,跟本地所有房企一样“抢土地、抢节点、抢进度、抢工期、抢预售、抢客户”。疯狂的“六抢”节奏,就像打仗一样,容不得半点失误。每个延迟都意味着竞争劣势,都会激活大脑杏仁核的威胁反应。
身为80后,这位高管认为自己已经到了职业生涯的节点,眼看着身边年轻的90后、00后高管不断涌现,他内心的紧迫感、焦虑感、恐惧感特别强烈。
他名下一共有四套房,每套房的平均月供为4000元,加起来总共16000元;妻子辞职在家当家庭主妇,他每个月付给妻子8000元生活费;父母身体不好,他搬到了父母所在的小区,每天除了上班外,还要照顾患了脑血栓的父亲。
作为地产行业的营销总监,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儿,夜里十点回家算早的。有时他彻夜加班,凌晨三四点回到家,干脆也不睡了,去院子里跑两个小时的步,回来洗把脸,喝杯茶,直接就又去上班了。
他总是认为行业发展太快了,自己进步太慢了。他每天都要读一个小时的书,读王石、冯仑等地产大佬写的书,也读过许家印写的书。
他很羡慕那些90后、00后们动不动就可以“躺平”,而他上有老,下有小,身负全家的重托,众望所归系于一身,是绝对不可以“躺平”的。
他连墓志铭都给自己想好了:
“从小,他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追求者;学生时代,他是一位疯狂追求篮球专业的青年;进入房地产行业后,他是资本家的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还是父母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儿子的好父亲!”
他认为这个自我评价相当全面、客观,堪称“未盖棺而定论”。
近几年来,国内房地产不景气,这位高管的收入亦随之下降。最近我浏览他的朋友圈,发现他又转战到尿不湿行业了,经常在朋友圈推广他的尿不湿产品。
我认识的很多中年以上的男人和女人,他们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家庭责任和个人健康问题,内心充满了各种执着——对事业的追求、对家庭的承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他们每天都在想“要往桶里装得更多”。
这些执着让他们不断奋斗,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和身体的沉重负担。他们在高压,竞争与无常中挣扎,却又时时渴望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我觉得,这位高管的故事相当典型,充满了现代职场人的矛盾与挣扎。他的焦虑不是孤例,而是整个时代人们精神困境的缩影,从提前购买墓地到职业转型,从家庭责任到自我评价——几乎涵盖了中年危机的所有要素。
当一个人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于外部系统,比如职业成就、他人评价、社会地位等,就如同将自己的灵魂抵押给了波谲云诡的市场。
当个体的工具性彻底压垮主体性时,人就会陷入一种“存在性不安”——就像这位高管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在职业角色上,那么行业的震荡便会直接摧毁其存在根基。
从根源上来说,地产高管的焦虑来自于将自己的人格进行了双重的“工具化”:
对外,当年房地产行业的“抢”字诀,把他异化为疯狂运转的工作机器;
对内,他主动地把自己的生命拆解成了KPI。
他必须持续“增值”以防被淘汰,每天读书以维持竞争力,他的人生被异化为在时间暴政下的“倒计时赛跑”。
他好像隐身于一所“角色监狱”,在“好员工、好丈夫、好儿子”的人设中耗尽真实自我。这种“担心无法满足他人期待”的心理,反而会对亲密关系带来严重的损害。
当他的“工具价值”贬值时,焦虑亦随之而来——这种焦虑的本质,实则是他价值系统单一化的恶果。
特别讽刺的是,他读许家印的书学习成功学,结果许家印的企业却爆雷了;他羡慕比他年轻一代的人能“躺平”,却不知道“躺平”恰恰是对工具化人格的消极反抗。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他跑步的细节:
凌晨加班后回到家,不睡觉,跑几圈步再去上班——这表面上看是自律,实则是一种自我惩罚和自我剥削。他并不是为了身体健康,不是为了享受内啡肽,而是在进行一种维系“高效机器”运转的“工具性维护”——通过透支自己的身体潜能保持工作状态,这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自毁式自律”。
从运动员时期的70公斤到地产高管的100公斤,他体重的暴涨其实也是行业高压的“物理显形”——地产行业的“六抢”节奏迫使他将身体作为加班燃料,用暴食来缓解压力,而头发脱落则是持续应激反应的生理代价。
当疲惫的身体向他发出警告时,他反而更加疯狂地榨取自己的身体价值,完全把自己的肉体当成工具来使用。
名下拥有四套房产本来是他的荣耀,却日渐变成了四副“黄金枷锁”。房产本是生活的容器,却成为月供16000元的债务工具,迫使他昼夜不休地持续高负荷地运转,这也解释了为何某些中产会陷入“越奋斗越被困”的怪圈。
他的职业焦虑的根源,还有一部分是出于恐惧被年轻人取代,这又源自于他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在“地产营销总监”的职业标签上,然而当行业下行,他转行卖起了尿不湿,以前的身份认同亦随之崩塌。
他阅读王石、许家印等人的著作,其主要目的并非求知,而是要寻找成功学的模板。他羡慕年轻人“躺平”的姿态却不敢实践,其本质是自己早已被驯化成了资本机器上的齿轮。
不幸的是,在工作压力巨大的同时,他又被家庭责任给绑架了:照顾脑梗的父亲,供养妻儿老小,这本应是爱的表达,却被异化成“不可躺平”的道德枷锁。妻子辞职在家,他要每月付给妻子8000元生活费——其实也暴露了他将家庭关系货币化、将亲密关系异化为雇佣契约的思维。
这位高管的职业经历,就像是中国房地产行业黄金年代的缩影:表面上膨胀增值,而内在则空洞焦虑。
当潮水退去,从“抢土地”到“抢卖尿不湿”,工具人终究还得要面对主体性缺失的残酷真相。
这位高管的“行业发展快,自己进步慢”的焦虑,暴露了他早已内化的资本主义逻辑:人生必须像房价一样持续增值。当身体脱发、肥胖和地产行业衰退同时发出信号,他的精神防线亦即刻崩溃,人生价值亦随之坍缩。
30岁买墓地看似荒谬,实则是他的工具化思维的极致体现:连死亡都要提前规划好性价比!但更可悲的是,他不但给自己买了坟墓,甚至连墓志铭都写好了——这相当于是把自己的死亡也当成了项目管理。当一个人连死亡都试图“高效管理”,人生的意义便彻底湮没在工具理性的黑洞里。
他在墓志铭里罗列的“共产主义追求者”“好儿子”“好丈夫”等标签,暴露了他从未思考过“我是谁”,而只是用诸多个社会角色来拼凑出一套自我认知。
讽刺的是,他为自己和妻子买墓地,本来是想保证全家“欣然相聚于地下”,然而在活着的时候,加班、应酬、月供的压力,让他根本无暇与家人真正地相聚。墓地的宁静与空荡,恰恰反衬出他现实生活的喧嚣与混乱。
提前购买墓地,看似直面死亡,实则是在用消费行为掩盖存在恐惧,是死亡焦虑的错位转移,是通过“完成购买墓地KPI”获得虚假掌控感,从而回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怎么办?
显然,这位高管需要的不是更好的时间管理或转行建议,而是主体价值的觉醒。毕竟,个体的价值不在于你是什么,而在于你如何选择成为自己。
首先,建议这位高管问问自己:“如果没有月供、职称和他人期待,我究竟想如何存在?”通过自我拷问来逐步剥离角色枷锁。
其次,他可以重构自己的身体关系:停止再将肉体当作效率工具,仔细倾听脱发与肥胖背后的生命抗议,恢复运动员年代的朝气蓬勃,找回运动带来的纯粹存在感。
最后,他应该允许自己身心的脆弱存在:接纳“躺平”的合理性,明白喘息一下并非罪过,而是主体复苏的必要条件。
当他的墓志铭从“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变为“终于找回自己的探索者”,他才可能真正与家人在墓中“欣然相聚”,因为当生命一息尚存时,他已学会了与自己欣然相处,以及与家人轻松团聚。
真正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螺旋式上升”:个体在承担必要社会工具的角色时,亦要保持主体清醒,就像一名演员,既要投入角色之中,又保持自我觉察。这种动态的平衡才是应对焦虑的根本之道。
真正的生命意义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人生不是一份待办清单,而是你要有允许某些花朵永远停留在蓓蕾状态的勇气。
在生命的长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像西西弗一样推着巨石上山。但西西弗也可以是幸福的。幸福不在于不推巨石,而在于你在推石过程中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
当你在凌晨跑步时能突然驻足,聆听早晨的第一声鸟鸣而非时钟的倒计时;当你推销尿不湿时能因婴儿的笑脸而受到感染,微微一乐,那一瞬间,你便在巨石的裂缝中瞥见了生命存在的光。"
我曾在国内某新一线城市采访过一位年轻的地产高管。
30岁之前,他就给自己和妻子买了墓地。他的理由是以后墓地的售价肯定会越来越高,公墓肯定会越来越拥挤,早点给全家的将来预留下回归宁静之所,实乃以较小的代价,保证了全家人百年以后可欣然相聚于地下。
他认为这是自己做的最满意的一件事。

这位高管身高1.86米,毕业于武汉体院,曾入选解放军八一青年集训队。他当运动员时体重只有70公斤,进入地产行业后体重暴涨,如今已是将近100公斤的人了。当运动员时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现在已经变得跟冯仑一样了。
在房地产行情看涨的年代,这位高管所在的公司,跟本地所有房企一样“抢土地、抢节点、抢进度、抢工期、抢预售、抢客户”。疯狂的“六抢”节奏,就像打仗一样,容不得半点失误。每个延迟都意味着竞争劣势,都会激活大脑杏仁核的威胁反应。
身为80后,这位高管认为自己已经到了职业生涯的节点,眼看着身边年轻的90后、00后高管不断涌现,他内心的紧迫感、焦虑感、恐惧感特别强烈。
他名下一共有四套房,每套房的平均月供为4000元,加起来总共16000元;妻子辞职在家当家庭主妇,他每个月付给妻子8000元生活费;父母身体不好,他搬到了父母所在的小区,每天除了上班外,还要照顾患了脑血栓的父亲。
作为地产行业的营销总监,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儿,夜里十点回家算早的。有时他彻夜加班,凌晨三四点回到家,干脆也不睡了,去院子里跑两个小时的步,回来洗把脸,喝杯茶,直接就又去上班了。
他总是认为行业发展太快了,自己进步太慢了。他每天都要读一个小时的书,读王石、冯仑等地产大佬写的书,也读过许家印写的书。
他很羡慕那些90后、00后们动不动就可以“躺平”,而他上有老,下有小,身负全家的重托,众望所归系于一身,是绝对不可以“躺平”的。
他连墓志铭都给自己想好了:
“从小,他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追求者;学生时代,他是一位疯狂追求篮球专业的青年;进入房地产行业后,他是资本家的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还是父母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儿子的好父亲!”
他认为这个自我评价相当全面、客观,堪称“未盖棺而定论”。
近几年来,国内房地产不景气,这位高管的收入亦随之下降。最近我浏览他的朋友圈,发现他又转战到尿不湿行业了,经常在朋友圈推广他的尿不湿产品。
我认识的很多中年以上的男人和女人,他们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家庭责任和个人健康问题,内心充满了各种执着——对事业的追求、对家庭的承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他们每天都在想“要往桶里装得更多”。
这些执着让他们不断奋斗,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和身体的沉重负担。他们在高压,竞争与无常中挣扎,却又时时渴望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我觉得,这位高管的故事相当典型,充满了现代职场人的矛盾与挣扎。他的焦虑不是孤例,而是整个时代人们精神困境的缩影,从提前购买墓地到职业转型,从家庭责任到自我评价——几乎涵盖了中年危机的所有要素。
当一个人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于外部系统,比如职业成就、他人评价、社会地位等,就如同将自己的灵魂抵押给了波谲云诡的市场。
当个体的工具性彻底压垮主体性时,人就会陷入一种“存在性不安”——就像这位高管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在职业角色上,那么行业的震荡便会直接摧毁其存在根基。
从根源上来说,地产高管的焦虑来自于将自己的人格进行了双重的“工具化”:
对外,当年房地产行业的“抢”字诀,把他异化为疯狂运转的工作机器;
对内,他主动地把自己的生命拆解成了KPI。
他必须持续“增值”以防被淘汰,每天读书以维持竞争力,他的人生被异化为在时间暴政下的“倒计时赛跑”。
他好像隐身于一所“角色监狱”,在“好员工、好丈夫、好儿子”的人设中耗尽真实自我。这种“担心无法满足他人期待”的心理,反而会对亲密关系带来严重的损害。
当他的“工具价值”贬值时,焦虑亦随之而来——这种焦虑的本质,实则是他价值系统单一化的恶果。
特别讽刺的是,他读许家印的书学习成功学,结果许家印的企业却爆雷了;他羡慕比他年轻一代的人能“躺平”,却不知道“躺平”恰恰是对工具化人格的消极反抗。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他跑步的细节:
凌晨加班后回到家,不睡觉,跑几圈步再去上班——这表面上看是自律,实则是一种自我惩罚和自我剥削。他并不是为了身体健康,不是为了享受内啡肽,而是在进行一种维系“高效机器”运转的“工具性维护”——通过透支自己的身体潜能保持工作状态,这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自毁式自律”。
从运动员时期的70公斤到地产高管的100公斤,他体重的暴涨其实也是行业高压的“物理显形”——地产行业的“六抢”节奏迫使他将身体作为加班燃料,用暴食来缓解压力,而头发脱落则是持续应激反应的生理代价。
当疲惫的身体向他发出警告时,他反而更加疯狂地榨取自己的身体价值,完全把自己的肉体当成工具来使用。
名下拥有四套房产本来是他的荣耀,却日渐变成了四副“黄金枷锁”。房产本是生活的容器,却成为月供16000元的债务工具,迫使他昼夜不休地持续高负荷地运转,这也解释了为何某些中产会陷入“越奋斗越被困”的怪圈。
他的职业焦虑的根源,还有一部分是出于恐惧被年轻人取代,这又源自于他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在“地产营销总监”的职业标签上,然而当行业下行,他转行卖起了尿不湿,以前的身份认同亦随之崩塌。
他阅读王石、许家印等人的著作,其主要目的并非求知,而是要寻找成功学的模板。他羡慕年轻人“躺平”的姿态却不敢实践,其本质是自己早已被驯化成了资本机器上的齿轮。
不幸的是,在工作压力巨大的同时,他又被家庭责任给绑架了:照顾脑梗的父亲,供养妻儿老小,这本应是爱的表达,却被异化成“不可躺平”的道德枷锁。妻子辞职在家,他要每月付给妻子8000元生活费——其实也暴露了他将家庭关系货币化、将亲密关系异化为雇佣契约的思维。
这位高管的职业经历,就像是中国房地产行业黄金年代的缩影:表面上膨胀增值,而内在则空洞焦虑。
当潮水退去,从“抢土地”到“抢卖尿不湿”,工具人终究还得要面对主体性缺失的残酷真相。
这位高管的“行业发展快,自己进步慢”的焦虑,暴露了他早已内化的资本主义逻辑:人生必须像房价一样持续增值。当身体脱发、肥胖和地产行业衰退同时发出信号,他的精神防线亦即刻崩溃,人生价值亦随之坍缩。
30岁买墓地看似荒谬,实则是他的工具化思维的极致体现:连死亡都要提前规划好性价比!但更可悲的是,他不但给自己买了坟墓,甚至连墓志铭都写好了——这相当于是把自己的死亡也当成了项目管理。当一个人连死亡都试图“高效管理”,人生的意义便彻底湮没在工具理性的黑洞里。
他在墓志铭里罗列的“共产主义追求者”“好儿子”“好丈夫”等标签,暴露了他从未思考过“我是谁”,而只是用诸多个社会角色来拼凑出一套自我认知。
讽刺的是,他为自己和妻子买墓地,本来是想保证全家“欣然相聚于地下”,然而在活着的时候,加班、应酬、月供的压力,让他根本无暇与家人真正地相聚。墓地的宁静与空荡,恰恰反衬出他现实生活的喧嚣与混乱。
提前购买墓地,看似直面死亡,实则是在用消费行为掩盖存在恐惧,是死亡焦虑的错位转移,是通过“完成购买墓地KPI”获得虚假掌控感,从而回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怎么办?
显然,这位高管需要的不是更好的时间管理或转行建议,而是主体价值的觉醒。毕竟,个体的价值不在于你是什么,而在于你如何选择成为自己。
首先,建议这位高管问问自己:“如果没有月供、职称和他人期待,我究竟想如何存在?”通过自我拷问来逐步剥离角色枷锁。
其次,他可以重构自己的身体关系:停止再将肉体当作效率工具,仔细倾听脱发与肥胖背后的生命抗议,恢复运动员年代的朝气蓬勃,找回运动带来的纯粹存在感。
最后,他应该允许自己身心的脆弱存在:接纳“躺平”的合理性,明白喘息一下并非罪过,而是主体复苏的必要条件。
当他的墓志铭从“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变为“终于找回自己的探索者”,他才可能真正与家人在墓中“欣然相聚”,因为当生命一息尚存时,他已学会了与自己欣然相处,以及与家人轻松团聚。
真正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螺旋式上升”:个体在承担必要社会工具的角色时,亦要保持主体清醒,就像一名演员,既要投入角色之中,又保持自我觉察。这种动态的平衡才是应对焦虑的根本之道。
真正的生命意义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人生不是一份待办清单,而是你要有允许某些花朵永远停留在蓓蕾状态的勇气。
在生命的长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像西西弗一样推着巨石上山。但西西弗也可以是幸福的。幸福不在于不推巨石,而在于你在推石过程中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
当你在凌晨跑步时能突然驻足,聆听早晨的第一声鸟鸣而非时钟的倒计时;当你推销尿不湿时能因婴儿的笑脸而受到感染,微微一乐,那一瞬间,你便在巨石的裂缝中瞥见了生命存在的光。"
作者:门徒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烧钱训练大模型,商业价值几何?...07-04
- “大漂亮”法案闯关成功:3.4万亿...07-04
- 2025上半年百强房企成绩单:卖房...07-04
- 比 “苏超” 更火热:解码江苏城...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