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评|《女孩》:导演舒淇送给所有女生的礼物

日期:2025-11-09 18:50:48 / 人气:11



影片背景与整体评价

近期,演员跨界执导的电影首作引发广泛关注。舒淇导演的《女孩》作为承载其私人成长记忆的作品,凭借细腻情感、独特影像风格与深刻现实关怀,收获观众热泪与共鸣,还得到威尼斯电影节艺术总监阿尔贝托·巴贝拉高度评价,被认为继承了中国台湾电影传统。本期节目影评人闵思嘉围绕影片展开深度解析,带领观众探寻作品背后的创伤叙事、影像传承与女性力量。

真实与真诚:源自亲身经历的创作

家庭环境映射

《女孩》聚焦女主角林小丽在充满家庭暴力与情感缺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些情节大多源自舒淇亲身经历。舒淇出生于经济拮据家庭,父亲酗酒且脾气暴躁,母亲18岁生下她,母亲在未懂得如何做母亲时就被迫承担起责任。这种“女孩期便过早长大”的困境,在母亲和舒淇身上都有体现。舒淇幼儿园时早起为全家准备早饭的细节被复刻在影片里,小丽放学回家忙碌厨房还遭妹妹嫌弃,让观众看到“没有被真正当成女孩对待”的童年舒淇。

暴力呈现的独特手法

影片对家庭暴力的呈现彰显了女性创作者的独特自觉与人文关怀。舒淇采用“挪开视角”的叙事策略,她认为暴力是黑暗阴暗面,虽自己以为已走出阴影,但再次面对仍会受伤。闵思嘉指出这种处理方式源于女性创作者的共情与克制,舒淇不愿让观众直面赤裸裸的伤害,却通过更有张力的叙事手法,让暴力带来的恐惧与痛苦直抵人心。

直戳人心的动人瞬间

渴望与失望

小丽向来懂事从不提要求,但她两次向母亲恳切请求“妈,你跟他离婚好不好”“妈,我们一起走好不好”。这不仅是她对逃离痛苦环境的渴望,也是对母亲的共情与求救,然而她未得到母亲回应,这份无助与失望让观众动容。

代际创伤循环

小丽偶然发现灌木丛树洞,看到少女时期母亲坐在冰摊前吃冰,外婆悄悄往她兜里塞东西,这正是外婆即将离开家庭的时刻。闵思嘉解析此场景是预言、交接与命运轮回,预示小丽母亲日后会将她赶出家庭,让观众看到代际传递的创伤循环以及女性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身不由己。

恐惧的渲染

醉酒父亲回家后,小丽慌忙躲进衣柜,巨大手掌阴影拍在衣柜门上,镜头穿插蜘蛛捕食的蒙太奇。闵思嘉表示此场景无需直白暴力呈现,通过环境氛围营造与象征手法运用,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小丽承受的痛苦与恐惧,这也是舒淇真实感受的体现,她因童年常躲衣柜而有密室恐惧症等。

影像风格:传承与创新

长镜头运用

《女孩》在影像风格上展现对中国台湾电影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其电影基因与侯孝贤导演作品一脉相承。舒淇大量运用长镜头,在自然光线与空间中拍摄小丽日常生活起居,长镜头的流动性与叙事中的“锁闭性”形成鲜明对比,其持续感暗示小丽难以逃离的困境,让观众感受人物被束缚的生存状态。

特写镜头借鉴

舒淇创作《女孩》时参考了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在特写镜头运用上尤为明显。《女孩》中为数不多的特写镜头大多聚焦小丽经受的暴力瞬间,《童年往事》中侯孝贤拍摄外婆去世场景也用少见特写镜头。闵思嘉认为这种聚焦具体事件与人物面部的处理方式,是导演在庞大时代背景下着重强调个体命运与情感体验,让观众感受个体生命的重量。

细节中的传承

影片开头两个女孩走在曼波桥上的场景,让人联想到舒淇与侯孝贤合作的第一部影片《千禧曼波》的开头,这一场景复刻成为舒淇从演员转型为导演的标志性符号,体现电影艺术的奇妙传承。小丽看到妹妹包里飞出红气球的场景,让人想起侯孝贤的《红气球的旅行》,展现创作者之间的精神共鸣与艺术延续。

创作理念与鼓励

侯孝贤导演曾在2009 - 2010年鼓励舒淇“可以自己写自己的故事,拍电影没有那么多框框,想要拍、想要做,那是最主要的动力”。正是这份鼓励,让舒淇敢于直面创伤记忆,将个人成长经历转化为创作素材。在釜山电影节上,舒淇凭借《女孩》获最佳导演奖杯,她温柔寄语想跟所有心里有伤、受伤的女孩们说,希望她们勇敢走出美好未来。

对女性创作者的建议

勇敢表达

闵思嘉建议女性创作者要勇敢地“讲出来”,无论题材与形式,只有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被世界听到,如舒淇敢于直面创伤、真诚分享个人经历,引发广泛情感共鸣。

持续探索

新导演第一部作品常源自自身生命体验、美学积累与生活经验,饱含真情实感,但第二部作品才真正考验创作能力。在耗尽个人经验后,如何讲述更广阔的世界,展现更多人的命运体验,是女性创作者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

舒淇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突破,也是女性创作者在影坛成长的缩影。未来,相信会有更多像舒淇一样的女性创作者,勇敢讲述女性故事,让更多声音与命运被看见。

作者:门徒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门徒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