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狂飙飞车》——美国车手的“龙傲天”传说
日期:2025-06-30 20:50:29 / 人气:4

自1993年以来,仅有四位美国车手参加过F1正赛。其中,洛根·萨金特(Logan Sargeant)是截至目前最后一位参赛者。他在2023至2024赛季代表威廉姆斯车队出战37场比赛,仅获得1个积分。这位出生于2000年最后一天的“千禧后”车手,其征战F1的时期恰好与电影《F1:狂飙飞车》(以下简称《F1》)的拍摄周期重合。萨金特来自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而《F1》的主角桑尼·海耶斯(由布拉德·皮特饰演)同样是在佛罗里达州戴通纳国际赛道赢得戴通纳24小时耐力赛后,时隔二十多年重返F1围场。
问题正出在这里。
作为F1为吸引新观众而推出的重磅影视项目,《F1》得到了国际汽联的全力支持。从真实赛事拍摄、授权使用真实车队资源,到邀请现役车手与车队高层客串,影片几乎可以看作是F1的“影视化再现”。梅赛德斯AMG车队经理托托·沃尔夫、七届世界冠军刘易斯·汉密尔顿不仅参与演出,还分别担任执行监制与监制。大量车内视角镜头、真实比赛画面、过往赛车电影难以企及的速度感,以及散布于影片各处的赛车文化彩蛋,让不少车迷大呼过瘾,也确实起到了吸引新观众的作用。IMDb评分7.9、“烂番茄”新鲜度83%、豆瓣评分8.5,这些数据证明了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市场,都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然而,也有不少车迷对影片提出批评,认为虚构车队“极速巅峰”从零积分一跃成为分站冠军的设定过于“开挂”,海耶斯依靠“小聪明”战术取胜缺乏现实可行性,技术总监凯特·麦肯纳(由凯瑞·康顿饰演)的角色塑造单薄,几乎毫无成长弧光。
现实与虚构的落差:美国车手的“龙傲天”之路
在现实中,F1历史上最成功的美国车手是马里奥·安德雷蒂,他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F1生涯中,共赢得12个分站冠军,并在1978年夺得车手总冠军。但在他之后,美国车手再未站上F1的最高领奖台。
而在《F1》的虚构世界中,海耶斯曾是一位被寄予厚望的新星,却因与巴西传奇车手艾尔顿·塞纳激烈缠斗发生事故,早早退出F1。影片结尾,他重返围场,不仅弥补了当年的遗憾,还带领一支濒临解散的车队拿下分站冠军,成为真正的“救世主”。
《F1》为观众提供了典型的“爽文”体验:海耶斯不仅实现了个人救赎,还以“美国牛仔”的姿态拯救了车队、指导新人、打破性别偏见,甚至以高超的策略与胆识,让一支原本垫底的赛车队一跃成为争冠热门。这种“外挂式”的人物设定,虽然让影片在情绪上极具感染力,却也引发了观众对剧情合理性的质疑。
“美式中年危机”模板:只套用一半的叙事
不少影迷指出,《F1》在人物塑造上存在明显缺陷。海耶斯虽有着车祸后遗症、三段失败的婚姻等“中年危机”元素,但这些背景并未真正推动他的成长。相比之下,男二号约书亚·皮尔斯(由戴姆森·伊德瑞斯饰演)反而拥有更完整的成长弧线。海耶斯更像是一个“全能救世主”,而非一个需要克服内心障碍的普通人。
这种“中年危机”叙事模式只套用了表面设定,却未深入挖掘其戏剧张力,使得影片在人物塑造上显得单薄而刻板。导演似乎更关注如何让海耶斯在赛场上“大杀四方”,而非如何让他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满。
商业成功背后的文化输出意图
尽管存在争议,《F1》在商业上无疑是成功的。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凭借《壮志凌云2:独行侠》证明了自己的商业大片驾驭能力,《F1》也延续了这一风格,通过高水准的视听效果与紧凑节奏,成功吸引观众进入故事。
然而,当我们跳出单纯的观影体验,从文化输出的视角重新审视这部影片,便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的“美式价值先进性”意图。《F1》不仅是一部赛车电影,更是一部以美国车手为主角、以美国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宣传片。
影片中的海耶斯不仅是一位赛车手,更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牛仔英雄”。他在赛场上运筹帷幄,在生活中从容不迫,甚至在扑克牌局中也能“礼让”后辈。这种设定无疑是在向全球观众传递一种“美式赢学”的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自信、果断,以及最终的成功。
与《足球教练》的对比:美式体育叙事的共通问题
提到苹果出品的体育题材作品,就不得不提《足球教练》(Ted Lasso)。这部剧讲述了一位对足球一无所知的美式橄榄球教练如何凭借乐观与幽默,带领一支英超降级球队走向成功。《F1》与《足球教练》在叙事结构上高度相似:美国人物介入非美国主流体育领域,通过个人魅力与“美国式”方法取得突破性成绩。
两部作品都借助体育题材传递美式价值观,但在文化尊重与真实性上却显得不足。《F1》让一位美国车手在虚构世界中拯救一支垫底车队,甚至击败顶级强队,这种设定不仅脱离现实,更像是对F1这一高度技术化、团队化运动的“降维打击”。同样,《足球教练》让一位美国橄榄球教练在英国足球的顶级联赛中取得成功,也难免让人感到荒谬。
这种“美式英雄拯救世界”的叙事模式,虽然易于引发观众共鸣,却也暴露了创作者在文化理解上的偷懒与傲慢。
《极速车王》的启示:价值观输出的更高境界
相比之下,2019年的赛车电影《极速车王》(Ford v Ferrari)则提供了一个更为成熟的范例。影片不仅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还在人物塑造上实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影片的核心不仅是两位美国主角的奋斗史,也包括法拉利创始人恩佐·法拉利这一角色的转变。他从最初的“反派”形象,逐渐与主角达成理念上的契合,体现了跨文化合作的可能性。
《极速车王》在传递美式价值观的同时,也尊重了欧洲赛车文化的深厚底蕴,避免了“赢者通吃”的单一叙事。这种创作思路,使得影片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了更好的平衡。
结语:当“爽片”逻辑遇上严肃体育
《F1:狂飙飞车》无疑是一部制作精良、娱乐性强的商业大片。它在视听效果、节奏掌控与观众情绪调动方面表现出色,成功吸引了大量非车迷观众关注F1。然而,影片在人物塑造与文化表达上的缺陷,也让它沦为了一部“价值观输出失败”的案例。
过于依赖“爽片”逻辑,让《F1》在真实性与戏剧深度上大打折扣。海耶斯从“loser”到“英雄”的转变,虽然让观众感到爽快,却也让人质疑影片对F1竞技精神的理解是否流于表面。如果影片不是以美国车手为主角,或者没有将海耶斯塑造成无所不能的“龙傲天”,或许它能成为一部更具深度与感染力的作品。
归根结底,《F1》的问题不在于它是一部商业电影,而在于它试图用过于简单的方式,讲述一个本应复杂的故事。当“赢学”成为唯一的叙事核心,影片便失去了触动人心的力量,最终只能成为一场好莱坞式的幻想。
作者:门徒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5月全国商场人气榜揭晓:21城43个...06-30
- 《F1:狂飙飞车》——美国车手的...06-30
- 肖战代言的椰子水母公司 IFBH...06-30
- 信诺先端:突破高温煅烧瓶颈,引...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