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独角兽的解套之路:在沉浮中回归理性
日期:2025-07-31 14:21:11 / 人气:6

过去十年,中国医疗投资市场宛如坐了一趟过山车,从 2015 年融资额暴增开启 “元年”,到 2021 年达到 3800 余亿元的融资峰值,随后便陷入沉寂。在这波投资热潮中,数百家估值超十亿美元的医疗独角兽应运而生,遍布数字医疗、AI 制药等多个领域。它们曾头顶技术创新、政策蓝海等光环,凭借巨大的外部机遇快速成长。然而,资本热潮也悄然筑起了行业的 “堰塞湖”,高估值、大投入、慢转化成为常态,众多独角兽面临着商业回报不确定、客户转化周期长等难题,上市之路遥遥无期,甚至陷入生存危机。
自 2021 年起,圆心科技五次递表未果,英矽智能两度 IPO 折戟后第三次赴港申请,微医、医联等互联网医疗企业虽早早跻身独角兽行列,却仍滞留在一级市场,面临资本退出压力。行业红利褪去,美元基金撤出,国资 LP 主导的人民币基金趋于谨慎,资金属性发生较大变化;同时,集采加剧、医保支付改革、注册制试点收紧等政策的出台,让医疗创投圈仿佛被按下暂停键,高估值的医疗独角兽陷入沉寂,融资难、退出难、套现难成了创业者和投资人共同的困扰。
但如今,局面似乎有了转机。今年上半年,近 40 家医疗健康企业在港交所递交 IPO 文件,蚂蚁集团收购好大夫在线等收并购交易以及创新药企的 BD 交易,为困境中的独角兽开启了退出通道和解套之路。这是否意味着行业的春天再次来临?
从 “做梦” 到活下去:故事的转换
2024 年以来,医疗健康领域多起大额并购案引人注目,如华润三九 62 亿元控股收购天士力、阿斯利康 12 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以及蚂蚁集团收购好大夫在线。一些独角兽企业不再执着于 IPO,转而尝试通过并购解套和实现退出。港股医疗健康板块也逐渐回暖,微医时隔三年重启 IPO,英矽智能三度递表,镁信健康赴港申请 IPO,众多独角兽涌向港交所。
医疗行业资深从业者赵寻认为,这并非行业真正转好,而是大家开始习惯了坏。资本退潮的这几年,是深刻的行业洗牌,也是集体心理的重新校准。现在的 “复苏迹象”,是行业沉寂后的反弹,是企业在冲击中回过神来、在压抑中寻找出口的自然反应。
过去几年,医疗独角兽普遍面临高估值、高投入、低转化的困境。尤其是 To G、To F 的项目,客户转化周期长、回款慢、采购复杂,导致许多企业长期亏损,资金压力骤增。在压力下,一些独角兽如平安医保科技求生失败而关停,更多的则选择低调潜伏,不再高调发布新品和宣称 “重构医疗”。
独角兽的天花板并非融资额,而是兑现路径。在现实困境中,企业们踏上了不同的自救之路。一些具备平台价值和技术想象力的企业,经过重组、瘦身与战略调整后,仍试图通过 IPO 实现阶段性出清。英矽智能、镁信健康等递交招股书登陆港交所,意在缓解融资压力,为早期投资方打开退出通道。尽管其估值相比高峰期大幅缩水,但仍有一定市场号召力,背后机构愿意为其 “冲一把” 以换取部分流动性。
对于那些产品或技术难以独立支撑资本市场故事的企业,越来越多选择 “找个好人家”。具备医院端资源、医保对接能力、技术产品已部署的公司,成为大平台并购整合的优先目标。好大夫在线 “卖身” 蚂蚁集团,正是看重其在医疗支付、健康险、线上医疗服务之间的协同空间。这种交易对平台方是业务补充,对并购标的背后的投资人和创始团队则是一次体面 “下车”。很多公司即便估值打折也愿意出售,因为留在牌桌上未必能获得更高回报。
更多企业处于 “可继续但无增长” 的尴尬阶段,现金流无法支撑研发和扩张,估值也难以支撑下一轮融资。于是,裁员、砍产品线、停止营销,转向盈利性更高但想象力更小的业务,成为它们的生存策略。有些公司甚至将业务一分为二,砍掉不盈利的 “科技故事线”,集中人力维持基础营收。
潮水退去,活下来的才有资格谈新的起点。独角兽的沉寂不代表行业终结,反而意味着行业终于回归理性。在这个阶段,谁能找到现金流、搭上政策与产业的下沉通道、与大平台融合,谁就有资格进入下一轮博弈。而资本的逻辑也已彻底转变,从讲技术、讲想象力,变为讲落地、讲变现。
从 “重构医疗” 到 “保本退出”:资本逻辑的转变
上一轮医疗创业热潮中,独角兽的崛起离不开资本的推波助澜。2018 年到 2021 年,医疗投资行业空前繁荣,美元基金集中加仓,人民币基金轮番下注,数字医疗、AI 制药等几乎所有细分赛道都能讲出动人故事。但如今看来,那更像是一场由 “梦想”“愿景” 主导的资本游戏。政策利好、产业数字化升级等大趋势为创业公司搭建了宏大叙事舞台,在资本狂热助推下,大量医疗企业走上 “高估值、高烧钱、低兑现” 的快车道,一边讲着 “改变医疗” 的理想故事,一边持续融资、烧钱扩张。
当企业讲述的故事撑不起现实商业前景时,估值便开始集体缩水。2020 年前后,“医疗行业数字化” 故事处于高光时刻,不少创业公司未真正跑通商业闭环,而是靠一轮又一轮融资 “续命”,用讲故事争取下一轮估值提升。但时代红利消退、注册制度趋严、医保控费加剧等多重因素叠加,让行业迅速进入 “冷启动” 状态,许多公司原本寄望的政策加持、用户增长或医院采购,并未转化为可持续营收。
一位投资人坦言,过去几年,太多企业拿着 PPT 上门融资,没有实际产品、客户留存和现金流。资本市场对此做出反应,2022 年起,美元基金集体收缩,人民币基金进入 “慢投” 节奏,在一级市场转化难、二级市场接盘冷淡的双重现实下,估值虚高问题暴露无遗。
赵寻表示,投资人已不愿再为愿景买单,只看现金流。以前 LP 没那么急迫,现在则要看到现金流和退出路径,心态变成 “别跟我讲未来 10 年,我只想知道你半年内能不能挣钱”。投资人们的判断标准发生结构性变化,更注重企业盈利路径是否清晰、目标客户群体是否愿意长期付费、团队是否有成本意识与现金管理能力。技术因素在投资评估体系中退居次位,即便是 AI 制药、数字疗法这类曾被视为 “革命性” 的技术创新,也开始被投资人用冷静的商业视角重新审视,一个不再盈利、客户流失严重、产品无复购的公司,仅凭技术优势很难再打动投资人。
与五年前相比,行业整体姿态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一级市场最火热时,创业者讲 “重构医疗” 的伟大命题,投资人追求 “几十倍回报” 的杠杆率,整个行业都相信医疗科技是下一个黄金十年。但在商业化屡屡碰壁后,企业们开始降低姿态,尝试用 “降本增效” 打动客户,投资人的预期也放低到 “保本退出”。
这一轮 “独角兽解套潮” 并非新一轮行业繁荣的开始,而是一场彻底的认知重塑。市场不再为 “估值” 欢呼,而是为 “现金回报” 结账;投资人不再豪赌未来,而是谨慎下注现在;创业者走出理想主义的叙事框架,重新学习如何在困境中活下去。
上岸之路:IPO 与并购的选择
IPO 依然是企业 “解套” 的上上选,但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选择这条道路。医疗行业资深从业者张雨分析,二级市场环境变化并非企业能否上市的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企业本身。不论二级市场是牛市还是熊市,企业进入二级市场的资格并未改变,只是会影响发行价和发行量,因此一些企业觉得被低估时会主动推迟上市节奏,选择更合适的时机。而 “内功不强” 的企业,无论在过去的低谷期还是现阶段的 “解套潮”,都没有机会进入二级市场。
除了独立 IPO,并购是一些企业上市无望后的第二选择,但现实是,即便成功脱手,给投资人带来的也可能是亏损。过去几年,国内数十亿元级别的巨额并购案几乎都出自医药或医疗器械领域,如华润三九收购天士力、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迈瑞医疗收购惠泰医疗等,支撑其价格的是医药、器械行业成熟的商业化模式和被收购公司进展迅速的研发管线,收购方看重的是可预见的稳固收益。
但国内独角兽中,有相当一部分诞生于兴起不过十几年的医疗科技赛道,且在一级市场繁荣期获得了过高融资与估值。对于国内潜在并购买家而言,鲜少有人能给出匹配独角兽估值的价格,因此,并购几乎就等于亏损。张雨透露,巅峰时期估值超百亿元的好大夫在线被蚂蚁集团收购时的价格,远不足以让投资人回本。即便如此,并购也只是少部分企业能触摸到的解套机会。
张雨为渴望解套的独角兽指出了发力方向:首先要做好主营业务,其次尽快抓住 AI 重构业务的历史性机遇。二级市场回暖后,一部分钱会重新回到一级市场,应趁着现阶段资本向好,尽快争取一轮新的融资。
重新审视过去五年被资本热捧、估值飞涨的医疗独角兽,不难发现,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公司,并非依赖一时的融资运气,而是拥有建立在产品、技术与市场三者共振之上的稳健基本面。在当下充满变数的经济环境里,医疗独角兽不再是 “讲好故事” 的代名词,必须以可持续商业模式、真实收入能力和适应政策调整的弹性体质面对市场考验。
这些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残酷考验后,痛苦带来了成长,医疗行业的大多数人已不再幻想过去那种颠覆式的变量,更加理解这个行业的客观规律。医疗行业其实很 “慢”,需要忍耐,需要等待,就像命运在无影灯下,唯有坚守与沉淀,才能在漫长的道路上,寻得属于自己的那盏灯火,照亮前行的方向。
作者:门徒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县域超市寒冬调查:当"代购大军"...07-31
- 魅族五年四换帅背后的困境与挑战07-31
- 特朗普宣布与韩国达成贸易协议:...07-31
- 社会的 “陌生化” 困境:在透明...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