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广告DSP业务易主:亚马逊接盘背后的战略逻辑与行业变局

日期:2025-10-13 21:19:58 / 人气:3

一、合作落定:微软广告DSP业务的“新归宿”
自宣布关停后,微软广告的DSP业务终于找到了接盘侠——亚马逊。10月7日,微软广告全球合作与零售媒体副总裁琳恩·乔尔索(Lynne Kjolso)发布博客,宣布亚马逊与微软建立首选DSP及认证库存来源交换合作关系。此次合作的核心信息集中在以下三点:
- 微软广告的DSP需求方平台Invest将在2026年2月28日前关闭。
- Invest上的广告主将由亚马逊DSP接管。
- 微软广告的供应方SPP平台Monetize,将加入亚马逊CES计划(Certified Supply Exchange),成为亚马逊DSP上的核心供给方之一。
顺带说明,DSP(Demand Side Platform)是广告主用于自动化购买流量的系统,能帮助品牌在数千家媒体上“一站式买广告”,投放策略、预算控制、受众定向和效果归因等功能均集中在一个平台完成。而SSP(Supply Side Platform)则是媒体或平台用来自动化售卖广告位的系统,助力内容方(如新闻网站、视频平台)将广告库存以最优价格出售,接入多个买家以实现流量变现最大化。一个是“流量买家”的系统,一个是“流量卖家”的系统,两者通过广告交易市场连接,构成了程序化广告的底层逻辑。
回顾微软在广告领域的扩张路线,从收购Xandr开始,其野心可见一斑:构建一套完整的程序化广告栈,涵盖DSP到SSP,从自有媒体(MSN、Outlook、Xbox、LinkedIn)到开放网络,再配合Bing搜索与Copilot生态,原本有望成为“广告的AI平台范式”。2025年Q2,微软广告收入达到34亿美元,同比增长9.2%,创下历史新高。按全年计算,微软广告业务的营收规模可能突破140亿美元,已跻身全球广告营收前五的平台。但最终,微软还是放弃了构建完整广告栈的旧战场,转向由Copilot驱动的“对话式广告体验”——一个它认为能与AI主航道深度融合的新战场。
二、战略收缩:微软放弃DSP业务的现实考量
在公关层面,微软声称放弃DSP业务是“为了聚焦核心业务”“优化产品线”,但更现实的真相是:微软的商业模式并非依靠广告支撑,这场仗既不划算,也无胜率。
DSP业务从未成为微软广告业务的增长引擎。根据databeat的数据,Invest在DSP的市场占比仅在6%~8%之间。与Google、Amazon、The Trade Desk等头部玩家相比,其规模过小、操作体验欠佳,且不具备任何平台独占性资源。
运营一个全球化DSP,绝非搭个平台、对接几批预算就能成功的生意,而是一场长期重投入、重服务、重合规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优化广告主体验、打磨投放策略工具、建立归因体系、集成跨域数据,还要不断适应政府监管、应对隐私政策的动态变化。
对于当下的微软而言,这样的业务离战略主航道实在太远。如今的微软,资源主要押注在四大支柱上:AI(Copilot)、搜索(Bing)、云服务(Azure)和办公生态(M365)。在这个大盘中,DSP业务既不“性感”,也非高优先级,始终像是“顺手带一程”的资产,而非押注未来的核心棋子。在聚焦与瘦身并举的战略背景下,退出DSP领域也就顺理成章。
但微软并未完全离开广告领域,它选择保留Monetize——一个面向媒体方、服务供给侧的SSP平台。相比DSP“面向外部预算、争夺客户”的重运营逻辑,SSP更像一个内向型的技术平台。它无需跑销售拉预算,核心是负责把广告库存包装、连接、变现好,关键在于撮合与提效,而非营销与拓展。
打个比方,微软广告以前像是经营一家大型广告超市,要负责货源、采购、销售一条龙;而现在的广告业务结构,更像是自建一个内部配送中心,只为自己的几家门店供货,规模不一定最大,但效率最高、耦合最紧。可以说,DSP是进攻策略,属于市场逻辑;SSP是内修策略,是生态逻辑。这也是微软放弃Invest这类买方平台外拓角色,却保留Monetize这类供给平台的原因——后者能更高效地变现自己的流量生态。
三、选择背后:为何是亚马逊接盘?
在众多潜在“接盘者”中,微软选择亚马逊,看似匪夷所思——毕竟微软和亚马逊在云计算、企业级AI等领域是直接竞争对手。但在广告领域,微软并非没有选择,而是别无选择。
全球最大的独立DSP是TTD,它正处于加速“去中间商化”的阶段,其OpenPath计划绕过SSP,强调媒体直连与买方效率。若让TTD接盘微软DSP,双方在产品哲学、生态边界和资源布局上的出发点截然不同,协同成本高、战略摩擦大,难以实现深度融合。至于谷歌,更是不可能的选项——这家正处于美国司法部反垄断调查中的公司,绝不会高调并购或接手另一个DSP,即便只是合作。
亚马逊则具备独特优势:拥有庞大的自有媒体(零售广告位)、数据闭环(用户-搜索-购买),还有强大的技术栈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最重要的是,它不像TTD那样强调开放市场、媒体中立,而是愿意接手一个“实用主义”的DSP资产。
当然,微软也有自己的盘算。它保留了SSP平台Monetize,并将其正式加入亚马逊的CSE计划。该计划可理解为一个白名单机制,通过CSE,亚马逊DSP不再局限于体系内的自有库存,还能触达包括内容网站、视频平台、新闻媒体在内的站外资源,且仍可使用亚马逊内部最强的武器——购物意图数据。
这意味着,即便用户在新闻网站阅读文章,亚马逊也能“认出”其是近期浏览过婴儿用品的用户,并精准投放相应商品广告。这种“站外投放+站内意图”的组合,大幅提升了转化效率,同时压低了中间环节成本。
CSE对广告主的诱惑在于,不仅能高效访问微软生态中的广告库存(包括部分独家资源包和特别合作媒体),更重要的是这些资源能与亚马逊的购物行为数据打通,实现更精准的投放与更可衡量的转化。对媒体方而言,这也是一次机会——借助与亚马逊的整合,Monetize上的广告位将获得更多优质需求,广告填充率和成交价格有望提升,同时技术侧的深度对接也能优化交易效率。
不过凡事皆有代价,接入CSE就必须接受亚马逊设定的游戏规则:标准化的接入接口、预设的定价模型,以及以亚马逊信号为主导的交易结构。微软Monetize加入CSE后,虽能将自身库存纳入亚马逊广告流转体系,实现与受众数据、定向机制的打通,但这既是利己选择,也是一种适度依赖。
综上,微软与亚马逊的合作,是微软认清自身资源禀赋与战略重点后做出的决策——将广告这个日益系统化的生意,交给更愿意投入的对手。而这个“对手”并不认为程序化广告市场的参与者都能独立履责、协同运转,更倾向于亲自架桥、掌控路径、设定规则。短期看这降低了迁移摩擦,但长期会固化流量与数据的路径依赖:越多预算在亚马逊生态内流转,越难回头支持那些坚持中立性的技术服务商。长期后果可能是:上游媒体的议价能力被削弱、下游代理的定价权被重塑,行业利润被重新分配到拥有数据闭环的平台一端。
四、行业变局:程序化广告从“市场逻辑”到“生态逻辑”
不得不承认微软的选择具有商业理性:资源有限、主航道明确、对抗Google的成本巨大,将这盘“消耗性”的买方工作交给能出效果的平台,是务实且短期内对客户负责的做法。但务实并不意味着无后果。
数字广告最初的理想形态,是构建一个买方中立、卖方多元的开放市场。无论是Google AdX的公开竞价逻辑,还是TTD倡导的“独立DSP”路线,背后都是平台化共治的愿景——买卖双方在统一机制下各取所需、各显其能,靠效率赢得竞争。但现实却愈发背离这种传统理想主义。
越来越多的科技平台选择闭环化、垂直化、自控化的广告路径:控制内容端、掌握流量入口、整合交易数据、塑造规则机制。市场逻辑终究变成了生态逻辑——程序化广告从多角色自治的市场,逐渐转向由平台主导的生态。
若说市场逻辑强调价格主导、角色分工明确、交易透明且可替代性强;那么生态逻辑更侧重于一体化协作、平台主导路径与标准,强调“效率至上”而非“自由竞价”。对程序化广告而言,这一变化至关重要,也为整个行业生态敲响警钟:在广告这场技术游戏里,“中立”越来越难,“开放”越来越贵,“独立”越来越稀缺。

作者:门徒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门徒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