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闯入文娱:创作者的“荒蛮故事”
日期:2025-09-15 14:28:41 / 人气:3
在电影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每一次具有颠覆性的力量都伴随着“浪潮”的称号,它们生动地描绘了时代审美与表达范式的巨大变迁。如今,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冲击着文娱产业的每一个角落。
一、AI冲击下的文娱产业变革
业绩与制作的双重变化
文娱企业业绩的结构性变化,直观地展现了AI的影响力。在广告业务方面,B站二季度广告业务同比增长20%,且有30%的广告封面由AIGC工具生成;爱奇艺CEO龚宇在财报电话会上称,AI视频广告点击率较传统广告提升20%。在内容制作上,快手旗下视频生成模型“可灵”通过订阅服务,Q2收入已达2.5亿元,预计2025年收入将比年初目标翻倍。爱奇艺部分项目运用AI后,数字资产生产效率提升十倍以上,有效压缩了制作成本和时间。海外市场同样在加速应用,奈飞新剧《永航员》首次将生成式AI用于核心镜头制作,效率较传统视效流程快10倍。
人才流向与创作趋势
人才流向进一步印证了AI的行业影响力。全球票房最高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加入一家AI创意公司董事会,国内文娱领域也有无数互联网大厂高管、行业老兵与高校毕业生投身AI创业。编剧、导演兼AI创业者孙武表示,圈里所有编剧都在使用AI,只是使用程度不同。可灵运营负责人预测,今年业界对AI的态度会从抵触、怀疑转变为全面拥抱。
然而,技术浪潮也带来了不确定性。许多人在使用AI时不敢公开承认,担心影响自己的报价和行业声誉。在受众端,AI类内容也引发了争议,有网友反感社交媒体被AI内容充斥,认为这是对自身精神和肉体的不负责。这种变革中的矛盾,恰似阿根廷电影《荒蛮故事》的荒诞内核,技术爆炸式发展后,行业规则、伦理、法律和认知环境呈现出无序、失范、充满未知风险和巨大机遇的混沌状态。
二、不同创作者的AI探索之路
身负编剧系统的孙武:商业片创作的AI助力
系统开发与商业化
编剧、导演兼AI创业者孙武,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后前往澳门科技大学攻读电影管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他虽钟情于英格玛·伯格曼等电影大师,但也是技术狂人。2018年创业时,公司主攻VR、虚拟拍摄等新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应用。2017年撰写博士论文时,他发现学院派电影理论与创作实践脱节,便将经典影视元素拆解、定义、打标签,为后来的AI剧本创作奠定了基础。2022年,ChatGPT问世,他与同学兼好友宋慧桐、陈燕升组队开发AI编剧系统,该系统于今年年初正式落地。
孙武宣称用团队开发的编剧系统生成一个3 - 5万字左右的标准电影剧本初稿只需2 - 3小时,给客户的三天承诺是为保证作品满足商业应用需求且无AI痕迹。最近几个月,团队利用该系统已生成近200个完整电影剧本,10多个已交付完稿,部分已拍摄完成。该系统目前只进行定制类合作,电影剧本报价39.8万元/部起,200分钟以内的中剧报价19.8万元/部起,长剧集报价10 - 15万元/集,高报价是因为背后负责“监工”的人工编剧成本较高。
对AI价值的辩证看法
行业内专业编剧对AI系统的使用体验呈现两极分化。孙武认为,影视核心命题中,剧本创作作为非标领域的核心创意环节,其能否被标准化以及AI的价值边界存在争议。但从商业片生产角度看,热门作品影响大众心理有一定技巧和原因,这部分可标准化。他通过对照实验验证了AI在商业片生产上的价值,AI创作完胜纯人工创作。在艺术片视角下,AI虽能学会部分技巧,但复制不了伯格曼对主题表达的完整整合方式。AI帮助很多剧组解决了燃眉之急,如为中小成本电影在开机前快速生成剧本,为场景搭建后无法拍摄的项目快速修改剧本,让商业片创作摆脱低效人力堆砌,满足市场批量需求。
和AI赛跑的陈升亮:人主导技术的转型之路
项目挑战与焦虑
导演陈升亮团队在2023年接到一个30集、130分钟的体育题材AI动漫长片项目。当时文生视频技术初级,动作和场景连贯性差,体育竞技题材动作复杂,多数模型生成视频时长短、分辨率低。团队只能用“边实拍边用AI试错”的笨办法,30集内容全部真人实拍后通过AI转换成动画,制作方式与传统动漫大不相同,且要应对技术迭代快、可能被轻易超越的巨大不确定性,这让陈升亮感到焦虑。
转型与新的认知
最终项目交付效率给了团队惊喜,同样体量的动画作品一般要一年半完成,而他们仅用三个月就完成了全片制作。这让陈升亮看到了AI在内容工业化上释放的潜力,也坚定了向AI方向转型的决心。他意识到,不管AI技术如何迭代,背后的主导者始终是人,AI的价值是“放大人类的创意与经验”,而非“替代人工”。随着与行业交流增多,他确定了聚焦B端市场定制AI剧集或广告片,以及走进高校开设AI影视课程、建立产业实验室的商业模式,其团队的AI动漫长片《一命》也即将上线。他认识到,不掌握AI工具的人将失去市场竞争力,未来创作者的审美和真诚将愈发重要。
AI时代的超级个体等登:技术平权的受益者
借助AI跨越壁垒
本科和研究生在美院读了七年书的美术生等登(小红书ID),因AI抹平了技术代差,将审美和创造性凸显出来,成为技术平权的受益者。他本科和研究生专业与动态影像无关,但本科一堂“空间漫游”课程让他明确了“用画面讲故事”的兴趣。AI出现后,他通过AI辅助将脑海中的想法呈现出来,为联想、耐克、华为等多个品牌制作过TVC广告片,还拿下了多个AIGC创作大赛的全国冠军,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创作意识进阶
等登目前有本职工作,通过业余时间进行独立AI创作,未来打算创业。他认为AI是敲门砖,结合本专业积累的设计与审美能力,跨越了专业壁垒。AI改变了传统影视制作的线性流程,带来了“生成式美学”,创作者可以根据AI生成的内容增强创意。虽然目前AI制作高艺术水准电影还不现实,存在故事、视觉呈现以及人物表现的“危险三角”限制,但他预测技术迭代后审美将愈发重要,审美可能成为个人的艺术风格。
三、共识:AI浪潮中人的核心价值
在这场AI带来的技术浪潮中,孙武、陈升亮、等登的路径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识:AI抹平了技术门槛,真正的差异回归到人本身——经验、审美、创造力。正如一位AI从业者所说,LLM时代不缺机遇和内容,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审美事业才难能可贵。电影史上的每一次浪潮初看都像“荒蛮故事”,而这些创作者正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人类可以在技术中重新发现自我。
作者:门徒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存款搬家了吗?—— 从数据结构看...09-15
- 菜鸟 CEO 万霖:拆解物流行业...09-15
- 三菱与三井:日本经济双雄的百年...09-15
- AI闯入文娱:创作者的“荒蛮故事...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