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咋又火了?
日期:2025-09-01 20:28:00 / 人气:27

最近打开社交平台,很多人都会发出灵魂拷问:吴京,怎么又火了?这位凭借《战狼》系列、《长津湖》等作品成为 “爱国符号” 的演员,没有新片大爆,却因几段尘封多年的采访片段,再次成为全网热议的焦点 —— 不是因为赞美,而是因为网友们的集体玩梗与反讽,让 “京学” 热度飙升。
旧采访翻红:从 “精神股东” 到 “谜语人” 的反差
这次让吴京重回大众视野的,是 2017 年《战狼 2》上映时的一段央视采访。采访前半段,吴京还显得谦虚得体,将电影比作 “精神股东们的小火柴”,坦言作品成为社会现象 “更多是运气”。可当主持人问及拍摄难点时,他突然画风一转:眯起眼睛、挥舞签字笔,语气笃定地宣称 “在国产军事动作片里,我有别人没有的经验,这不是钱和票房能换来的”。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他随后抛出的三句 “箴言”:“坦克里没有后视镜的”“枪炮是不长眼的”“黑哥们儿的语言是不通的”。这些逻辑跳跃的表述本就让人费解,加上他每句话结尾都自带 “灵魂抖动”—— 下巴后缩、摇头晃脑、嘴角勾起神秘弧度,活像 “喝美了的唠嗑现场”,瞬间成为网友玩梗的素材库。有网友调侃:“吴京不是在接受采访,是在躲子弹”“主持人的表情像极了过年听亲戚吹牛的我”。
除了这段 “谜语人” 采访,网友还扒出了吴京的其他 “名场面”:比如那段充满张力的 “扪心八问”——“我跳过楼,你跳过吗?我被坦克轧过,你被轧过吗?我吃遍中国蚯蚓,你吃过吗?”;还有《战狼 2》拍摄时 “逼 Frank 打脸” 的生动演绎,以及《我是特种兵》里 “电椅受刑” 被网友恶搞成 “吴京狂欢椅” 的片段。这些片段被配上各种滤镜、BGM 和二次创作,在短视频平台病毒式传播,“京言京语” 成了新的网络热词。
热度背后:新片遇冷与 “狂言” 反噬
吴京此次 “翻红” 并非偶然,而是与他近期的处境密切相关。他主演的新片《再见,坏蛋》票房惨淡,与此前《战狼 2》《长津湖》的票房神话形成巨大反差。与此同时,他过往采访中那些 “狂傲” 言论被重新翻出,引发了舆论的反噬 —— 很多人认为,吴京的 “自信” 已经变成了 “油腻” 和 “爹味”,尤其是将电影拍摄经验等同于 “战场体验” 的表述,让网友觉得 “太把自己当回事”。
“他拍了几部军事题材电影,就真把自己当成‘编外军人’了?” 有网友直言,吴京的问题在于 “把角色光环套在了自己身上”,那些 “坦克漂移”“开飞机” 的炫耀,本质上是将 “吃苦” 当成了 “优越感资本”。这种评价戳中了舆论的核心矛盾:公众不反感 “爱国”,也不否定演员的努力,但反感 “用苦难标榜自己、教育他人” 的姿态。
不过也有支持者为吴京鸣不平,认为网友的玩梗是 “过度解构”。他们指出,那些采访片段大多被断章取义 —— 比如 “扪心八问” 其实是吴京在演示 “如果吹牛会怎么说”,并非真的炫耀;而他的 “抖动” 可能只是紧张时的小动作,并非 “故意装狂”。在他们看来,吴京开创了国产军事动作片的新赛道,仅凭这一点就值得尊重,网友的集体调侃更像是 “为了黑而黑”。
从 “爱国符号” 到 “玩梗素材”:吴京的形象嬗变
回顾吴京的走红之路,不难发现他的形象始终与 “时代情绪” 紧密绑定。《战狼 2》上映时,恰逢国内 “爱国情怀” 高涨,他饰演的 “冷锋” 成为 “中国硬汉” 的代名词,那句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更是点燃了大众的民族自豪感。彼时的吴京,是 “正能量” 的化身,是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 “国民演员”。
可随着热度攀升,他的 “爱国标签” 逐渐被过度消费,言行中的 “狂傲” 也开始引发争议。从 “看不惯别看” 的怼人言论,到穿着绿色运动服被调侃为 “痛衣推广者”,再到如今旧采访被恶搞,吴京的形象从 “神坛” 跌落至 “玩梗素材”,折射出公众对 “爱国叙事” 的审美疲劳 —— 当 “爱国” 变成一种固定人设,当 “吃苦” 变成炫耀资本,就容易引发逆反心理。
更值得玩味的是,吴京的翻红与当下社交媒体的 “解构文化” 密不可分。年轻人习惯用幽默、反讽的方式消解权威与严肃,吴京那些 “一本正经的狂言”,恰好成为解构的绝佳素材。就像当年的 “杜甫很忙”“诸葛亮骂街” 一样,网友对吴京的玩梗,本质上是一种轻松的社交表达,而非单纯的恶意攻击。
背后的社会心理:“吃苦叙事” 的时代困境
吴京的热度争议,还牵出了一个更深层的社会话题 ——“吃苦叙事” 的失效。从采访中吴京强调 “坦克里没有后视镜”,到社交媒体上流行的 “敬自己一杯” 话题,人们都在通过 “晒苦难” 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可如今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的传统逻辑,他们更清楚:成功不仅靠努力,还靠出身、机遇、阶级等多重因素。
当吴京说 “我的经验不是钱能换来的” 时,网友看到的是 “站在时代风口上的幸运”;当博主们在 “敬自己一杯” 里哭诉童年创伤时,观众也开始分辨 “真情实感” 与 “人设表演”。这种对 “吃苦叙事” 的质疑,反映出当下社会的集体焦虑:在阶级固化的背景下,“吃苦” 不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反而可能成为 “无效努力” 的代名词。
吴京或许没有意识到,他的 “狂言” 之所以引发反感,是因为它触碰了这种集体焦虑 —— 人们讨厌的不是他吃过苦,而是他将 “吃苦” 当成了高人一等的资本,忽视了时代机遇的重要性。就像有网友说的:“《战狼 2》的成功,是国产军事片的空白遇上了爱国情绪的爆发,不全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结语:热度过后,吴京该何去何从?
眼下的 “吴京热” 更像是一场短暂的网络狂欢,随着新的玩梗素材出现,热度或许会很快消退。但对吴京而言,这次争议或许是一次反思的机会:如何平衡 “爱国人设” 与 “演员本职”,如何用更真诚的方式传递价值观,而不是靠 “狂言” 标榜自己。
毕竟,观众最终记住的还是作品。如果能拍出更多像《流浪地球》这样兼具情怀与质量的作品,那些玩梗与争议自然会烟消云散;可如果继续消费 “爱国标签”,沉迷于 “硬汉人设”,那么下一次的反噬可能会更猛烈。
吴京的再次走红,既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偶然,也是时代情绪的必然。它提醒着每一个公众人物:流量是把双刃剑,唯有脚踏实地的作品,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作者:门徒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奇遇》演员采访:费启鸣与郝瀚...09-09
- 费启鸣与郝瀚专访:《奇遇》里的...09-09
- 辛芷蕾威尼斯封后:“打脸” 五方...09-09
- 辛芷蕾摘威尼斯影后:甄子丹发文...09-09